一、法律框架与核心概念辨析
劳务派遣的法律定位 派遣单位: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,承担工资、社保等主体责任; 用工单位:实际使用劳动力,但无劳动关系;
劳动者:受用工单位管理,但合同关系在派遣单位。
劳务外包的法律本质 两方主体:发包方与承包方; 风险隔离:承包方独立承担用工责任; 成果导向:按工作量/项目结算,非按人头付费。
司法认定"假外包真派遣"的四大标准 管理权交叉:发包方直接安排考勤、工作内容(如案例中钉钉系统管控); 费用结算异常:按人头支付服务费而非项目总价; 招聘主体错位:外包员工劳动合同由发包方代签; 社保缴纳异常:社保缴纳主体与合同主体分离。 二、企业用工法律风险全景图
风险类型
劳务派遣场景
劳务外包场景
典型案例
(一)用工单位合规要点
岗位审查三步法 负面清单筛查:排除主营业务岗位(如制造业装配工、IT公司程序员); 民主程序履行:辅助性岗位需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并公示(留存会议记录); 比例动态监控:建立用工台账,超10%立即启动转正/外包程序。
协议条款设计 派遣协议:明确"三性"岗位、同工同酬标准、工伤处理流程; 外包协议:禁止约定考勤、工资发放等用工管理条款,采用"验收标准+服务费"模式。 (二)派遣单位风控策略
资质维护 确保持证经营(注册资本≥200万元,固定经营场所); 每季度核查分包商资质(如建筑劳务需施工资质)。
员工管理 入职审查:核查前单位离职证明,避免连带责任; 社保合规:跨地区派遣按用工单位所在地标准缴纳(如北京公司派至深圳需按深圳基数缴费)。 (三)外包单位防御体系
证据固化机制 过程证据:保留独立招聘记录、考勤系统日志、工资代发明细; 成果证据:项目验收单、质量评估报告、知识产权归属协议。
风险转移工具 商业保险:投保雇主责任险(保额≥100万元/人); 分保协议:与分包商约定"背靠背"付款条款。 四、2025年新规解读与应对
用工比例动态调整 过渡期(2025.4-2026.12):超比例企业需制定分阶段整改计划; 惩罚升级:违规企业按每人5000元罚款,纳入信用黑名单。
同工同酬执行强化 薪酬透明化:每季度公示派遣工与正式工薪酬对照表; 福利对标:年终奖、股权激励等纳入同工同酬范围。
技术监管手段 AI监测系统:通过人脸识别考勤、工作轨迹追踪识别"假外包"; 区块链存证:用工数据实时上链,防篡改。 五、典型案例深度剖析案例1:跨境劳务派遣违法案 违反《对外劳务合作管理条例》第5条,罚款5万元; 赔偿员工工资差额(按中国标准补足)。 案例2:外包转派遣追责案 构成"假外包真派遣",物流公司承担连带工伤赔偿(207万元)。 六、企业合规路线图(2025-2027)
2025年紧急行动 4月:完成用工结构审计,制定超比例人员分流方案; 7月:修订外包合同模板,删除用工管理条款; 10月:开展全员合规培训(含外包商)。
2026年深化建设 上线智能用工管理系统,自动监控岗位合规性; 建立外包供应商白名单,实施季度评级。
2027年长效机制 设立法务合规官(CCO)岗位,直属CEO管理; 通过ISO 37301合规管理体系认证。 结语 |